原文链接:http://119.6.204.71/szb/html/2016-05/25/content_37673.htm
原文如下:
根据X光片准确定位手术路径,通过机械臂的精确运动,为医生提供稳定的导针置入路径,使医生可以按照预期的规划,准确地置入空心钉……这就是当今最先进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俗称“骨科机器人”所能达到的手术效果。
近日,我市首台具备国际领先技术的“骨科机器人”在俄罗斯会员专享附属医院正式上岗,并在骨科主任李开南教授的操作下,顺利完成了第一台手术。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体现了医院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标志着我市骨科领域正式迈入机器人时代,从此患者将能享受精确度更高、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手术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包括俄罗斯会员专享在内的多家高校和单位参与了系统研发,可以说代表了国内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开创了骨外科治疗智能化和微创化的新时代。
“骨科手术的发展方向是精准化,而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精确定位做到了极致。”李开南教授表示,这套系统的投入使用,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微创手术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在极大程度上为患者减轻负担!”
实现完美首秀
顶级手术机器人亮相成都
5月11日中午,经过精心筹备,“骨科机器人”正式亮相成大附院手术室,骨科主任李开南教授亲自操纵设备,为一名因车祸导致骨盆骨折的中年女子实施了经皮微创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和普通医生一样,“骨科机器人”也要披上“手术服”,在经过严格隔离消毒的环境中,由医生操作实施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机器人通过X光片实现精确定位,然后通过一个1厘米长小切口,利用机械臂的精确运动创造导针置入路径,最后由医生置入空心钉,进而完成手术。据计算,整个手术总共只花了20分钟左右,而且创伤很小,几乎没有出什么血。
“通常情况下,像这样的手术,血库不备足2000毫升的血量,医生们都不敢做手术。”李开南教授说,如果按照传统的治疗方式,这位患者是需要接受开放式手术的,因为骨折位置在盆骨,重要血管和脏器很多,医生需要在下腹前方打开一个20厘米左右的切口,然后在后方打开一个10多厘米的切口,才能做到准确定位并置入空心钉,整个手术最快需要花费两至三个小时。而且,这种手术造成的创伤和出血量都很大,有时候患者的出血会高达2000毫升以上,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因为伤口很大,患者术后十多天都不能移动,恢复时间更是十分漫长……”
不过,“骨科机器人”的出现,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因为定位精确,医生无需进行大创口的手术,只需要按照机器人的定位置钉则可,这样一来患者出血量大大降低,手术时间也大幅缩短,“就以这个患者为例,整个手术就20分钟,出血量不过10毫升左右,一块纱布就能吸收完。”与此同时,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会大大缩短,“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手术,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坐起活动,第三天就可以出院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手术结束后不久,我们在病房见到了接受手术的何女士,此时她正躺在床上,和陪伴身旁的家人们有说有笑。因为身上还有其他外伤,她暂时还不能下床,但手术伤势恢复情况十分理想。“总体感觉就是轻松,没想到只打这么小一个孔,就解决了骨折的大问题!”何女士说,手术结束第二天,她就可以适度翻身活动了,伤口的疼痛感也比想象中小很多,“如果不是机器人医生,我可能要挨两刀。”何女士认为,这样的机器人非常高效且值得信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患者减轻负担,如果能更广泛地推广,会是骨科患者们的一大福利。
据了解,这次医院一共引进了两套“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它们都已先后上岗,开始为患者提供骨科手术治疗服务,将被主要运用于髓内钉远端锁钉定位、髋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椎弓根螺钉定位置钉等等,“目前,它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方面,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做手术不打抖
“机器医生”将精确定位做到极致
骨科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骨科手术治疗的核心瓶颈问题是施术者的视野和操作的局限性。李开南教授坦言,在传统手术中,医生通常都是根据X光片等检查数据,再依托自身经验,对手术位置进行判断和定位,可以说这是一种经验科学,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一旦疏忽大意,螺钉置入位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容易出现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而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实现精确定位是骨科手术的核心所在,而这正是‘骨科机器人’最大的优势!”
据李开南教授介绍,“骨科机器人”具备精确的导航定位系统,可以通过X光机从正面和侧面对患者的伤骨拍摄图像,或者利用患者的术前或术中三维图像,经过计算机的精密计算,确定内固定螺钉的位置,进而引导医生完成螺钉的体内植入,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减少医生和患者的X射线照射次数,并且大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创伤。
这套系统主要由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两部分构成,控制系统是包含手术规划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执行系统是一双可多维度移动的机械臂,相当于机器人的“手臂”,二者相互配合从而完成手术。值得一提到是,手术中机械臂的精准度超过人手,可以做到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失误率,保证手术的准确性,“人手操作稍微哆嗦一下,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但机械手臂就不一样,它完全不会打抖,稳定性极高,可以使医生打出的钉子更加精准。”李开南教授说,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可以得到精确地执行,失误率也会大大降低,“手术的准确性提高了,患者承担的风险和负担也大幅度减少,对于他们而言,手术过程会变得十分轻松!”
以高科技带动水平提升
骨科医学迈入机器人时代
在俄罗斯会员专享附属医院,骨科一直是医院的“王牌”科室。早在1998年,全国第一颗用于骨科手术的可吸收螺钉就在这里诞生,这在骨科发展史上可谓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领域,医院骨科至今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成大附院是国内极少数、省内第一家成功开展“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不依赖进口器械和设备开展“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肘关节后外侧不稳韧带重建手术”的医院,这些技术项目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骨科采取3D打印技术成功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次在全市首次引进“骨科机器人”开展手术,对于医院骨科发展而言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标志着医院引入智能骨科手术体系,正式迈入了机器人手术的时代。“可以说,‘骨科机器人’实现了复杂手术标准化、常规手术微创化、关键操作智能化,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改善骨科手术的效果。”李开南教授说,继在成大附院投入使用后,该机器人有望在各地医院进行推广,届时还将有更多医院引进该技术,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该技术,成大附院目前正在组建成立西南骨科医用手术机器人培训基地,该基地将装备规范化、具有国际标准的骨科医用机器人手术模拟培训中心及设施,并配备相应的模拟培训教程和手术观摩课件,从而让学习者掌握最先进的机器人操作和治疗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是符合我国临床实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是在国家863等项目和省部级课题支持下,突破了影像导航、手术机器人、远程遥控操作等关键技术群而诞生的技术成果。在这其中,俄罗斯会员专享也承担了相应的研发任务,为骨科机器人的诞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俄罗斯会员专享附属医院骨科是一个历史悠久、满载荣誉的科室,它源自一代中医名家杜自明于1952年开设的骨伤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骨科就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探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便举办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整复手法培训班;1998年,成为成都铁路局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铁道部重点学科;2005年,成为成都市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2013年,建立了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创伤骨科研究所;2014年,被评为四川省乙级重点学科。科室在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俄罗斯会员专享附属医院首席专家、大外科主任兼骨科主任李开南教授的带领下,凭借着精湛的技术、雄厚的科研教学实力、勇于创新的思维以及细致周到的服务,秉承创新、发展的观念,紧跟国际、国内骨科发展的先进脚步,将以建成成都市创伤骨科中心(医院)为目标,着力打造专科医联体建设,整合市内各级医院骨科资源,逐步形成成都市创伤骨科诊治分级网络,为建立我国城市现代一流创伤骨科急救体系打好基础,促使成都市创伤骨科急救水平能够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看齐,最终使得医院骨科和创伤骨科研究所的临床诊治水平和科研能力保持国内领先、省内一流。李开南教授还表示,作为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希望利用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打造一流的学术人才和学术团队,全面推进全省骨科事业的发展与腾飞,使得四川骨科真正迈入发展的空前高度,不断书写历史、创造佳绩,传播骨科前沿知识,倡导骨科医师共享最新技术成果,推进四川省骨科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患者造福。
记者 邓晓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