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华西都市报】俄罗斯会员专享图书馆:地方特色藏书丰富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0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2014年12月6日,华西都市报在周末宽窄巷第10版介绍省内高校图书馆特色的专题中,以《俄罗斯会员专享:地方特色藏书丰富》为题介绍了学俄罗斯会员专享图书馆最具特色的地方阅览室和古籍阅览室及相关藏品,展示了成大图书馆极富历史感与吸引力的馆藏文化。原文链接: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41206/260847.shtml 全文如下:

 

 

  成都学院(俄罗斯会员专享)的图书馆在学校的莺鸣湖畔,环境清幽。图书馆馆长张晓霞和图书馆的工作老师介绍,目前的178.8万册藏书,根据了学校的院系设置,涵盖了九大学科,电子书也有128.8万册。很难想象,如今这座于2002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在1978年,只是一间小小的资料室。


  从荷花池的图书馆到几所学校合并时一并接受的书,图书馆老师介绍,现在的馆藏图书,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当有些书版本旧了,借阅少了,就会调架。不过说起成都学院的特色,还在于它的两个阅览室:地方阅览室和古籍阅览室。

 

收录名人著作与民俗文化


  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墙上挂了不少老成都的老照片:老东门码头、老皇城坝,老地图。阅览室黄杉老师介绍:“这间阅览室围绕成都地域文化特征,收集了成都地区部分历史和现实资料,是成都社会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内容包括地方志、专业志、巴蜀名人名作及相关评述专著、民风民俗、特色饮食、传说掌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自建的巴蜀名人资源库、民俗研究全文库、地方文献目次数据库等,既能有效地保护文献,又便于读者获取资料。


 

  这间阅览室里,成都名人名作及相关评述专著也有不少。比如李冰、李白、杜甫、范镇、岳钟琪,也有经学家廖平、史学家蒙文通、大家谢无量、文人巴金、李劼人、画家张大千等名人的著作,离休教授捐赠民国注音资料。

  

  和其他大学类似,不少老教授选择把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学校图书馆。在古籍阅览室,就有该校退休老师张玉林捐赠《表母字音图》和碑片和拓片等共计140册。在阅览室老师骆秀文看来很有教育意义。

  骆秀文介绍,张玉林老师一直爱好收藏碑帖拓片,曾遍访蜀中名人贤达和名山名刹,收集名碑拓片,其中曾国藩手书“温恭朝夕”碑拓片和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张问陶先生手书的诗文碑拓片尤为珍贵。

  在张老师的捐赠中,还有一幅测绘于1948年《成都市街道详图》,是了解成都街名、规划变动的重要参考资料。张玉林老师还捐赠了其父张亮青先生推广汉语注音符号的资料和教学辅助工具。“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在推广语言文字改革。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39个注音字母。1935年,张亮青先生同车耀先、卢剑波发起创办《语言》杂志,推广汉语语音改革。在张玉林先生捐赠的图书中,就有民国时期语言文字改革资料如《国音字母比声图》。

 

古籍阅览室 亲手印一页雕版书


  古籍阅览室还有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东西——一套古籍雕版。在靠墙的桌子上,整齐堆放了特制的匣子,匣子外标有《寒山子诗》和序号。

  而在阅览室靠窗的书桌上,有只刻了一半的未完成雕版,也有调好的蓝靛墨水,和一套颇具古风的印刷工具,让读者在阅读古籍线装书之余,了解它的印刷与装订过程。


  骆秀文介绍,选用的《寒山子诗》底本是民国时期依宋版印刷,是当时雕版印刷的标杆,很有价值。为此他多次前往北京,并从北师大得到影印版。雕刻用的木板是从定州找到的枣梨木,请到一位叫蒋玉林的先生雕刻。

  遗憾的是,蒋先生在雕刻过程中因病去世,有一块木板只做了一半。骆秀文介绍,这种方式又叫“覆刻”,用宣纸油印并装订成册,与普通影印版本相比,更具古风余韵。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