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城市型大学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4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刊于2011年11月2日中国教育报六版
报纸电子版网址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11/02/node_7.htm


城市型大学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成都学院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屠火明 柯玲 陈静


近年来,各地高校中涌现出许多创业教育的典型。城市型大学该如何推进创业教育?成都学院近年来在总结多年创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校院两级领导队伍的建设,逐步实现了以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社会实践为推手、从校内预孵化过渡到校外创业孵化基地的金字塔结构的创业教学实践模式。

整合资源,分层实施创业教育


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成都学院没有走许多学校引进外国创业学翻译教材的路子,而是立足“创业成都”的人才培育定位,将成都市精品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和管理由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26位专兼职老师负责。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学校以课程整合的理念来系统规划各级各类学生的全部课程,通识与专业相结合,必选与任选相结合,校级和院级课程平台相结合,实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资源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还创办了学生就业创业平面媒体——《远路》杂志,为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交流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空间。杂志的原创稿件大多来自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点滴感悟,贴近学生生活、实用性强。
根据学院专业特色,构建分层创业教育。根据学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学校对创业教育内容进行“分层”实施:大一善学,即在一年级组建各类兴趣小组,重在初步建立创业意识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大二善思,即在二年级与企业共建各类专业社团,重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大三善新,即在三年级引入正规商业实践项目,进行跨专业项目合作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大四善用,即在四年级孵化各类学生创业团队。

为提高教师创业指导能力,在2009—2011学年,学校先后组织教研室的专业人员参加SYB创业师资培训班、KAB创业师资培训班、职业指导师高级班、中级班培训,并邀请社会相关知名人士到校内进行宣讲,举办了知名企业进校园、创业讲堂、校友讲堂三大系列讲座。

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创业服务


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学校建成了校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学院成立了创新工作实验室。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吸纳具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和较强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地传授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些教师还让学生参与自己的公司运行,做到学与运的结合。学校通过开展“开拓杯”创业计划大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模拟面试大赛等比赛,有效推动创业设计在校内的预孵化。校创新工作室还与政企等单位进行合作,实现校企项目合作化和企业化管理,充分实现创业孵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学校还设立了创业扶持基金,通过学校拨款、企业捐赠的形式为创业团队提供最初的资金支持,对成功入驻创业园区的学生创业企业给予一次性的启动资金,帮助学生创业团队的启动。

为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聘请校外政企领导、专家作为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老师。他们利用自身丰富的创业经验、业务知识,积极辅导青年学生创业,协助青年创业者制定成长与发展计划。

在实践和比赛中提升创业能力


为发挥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平台的锻炼,组建了学生创业团队,学校现有学生创业团队50个。创业类型涉及艺术设计、广告、动漫,建筑设计、表演艺术,网络技术、网络销售、教育培训等。企业注册资金从3万到300万不等,企业参与人员从10人以下到人到3、4百人不等。在2011年4月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之星”的评选活动中,有8个学院14个学生创业团队代表参评。管理学院2010年毕业生陈秋实经营的四川中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100万元)以及四川利禾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400万元),在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艺术学院2010年毕业生孙小涛成立了四川高校曲艺联盟,并成为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直属独立单位,打造了成都的“德云社”,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栏目还为其制作专题“孙小涛的相声缘”。

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学校组织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深入社区,在社区中实践、锻炼和吸取创新创业经验。美术学院组队分赴泸沽湖、龙泉驿区、都江堰、龙华社区、彭州白鹿镇等地,开展了“桃文化旅游品牌策划与设计”、“打造中国民间手工艺第一村”、“感恩在行动”等实践活动,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四川日报发表了题为《让“桃文化”走出盆地,成大学生用文化包装龙泉》的专题报道,社会反映强烈。光明网、《四川日报》、成都市参事网、《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凤凰卫视、新浪网、团省市委网站等多家媒体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

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社会实践项目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力。学校按照“项目化、长效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核心,大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通过各种创业大赛以及项目化管理的科创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社会,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项目的选项、申报、立项、实践、结题和评估等环节锻炼,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谈判领导能力、执行力和创新能力等企业看重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校内校外两级孵化


200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在高校中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园。学校与成华区龙潭创业园建立合作关系,于2009年6月首批8个学生团队入驻龙潭大学生创业园。为提高学生正式进入创业园孵化的成功率,学校建成了校内预孵化创业基地,形成校内、校外二级创业实践基地,即通过校内创业基地的预孵化过渡到创业园的正式孵化。目前学校设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龙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校内创业预孵化基地(信息学院创业预孵化基地、美术学院创业预孵化基地)两级创业实践基地。在成都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学校的美术学院结合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的建设,建立了第一个学生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区,将学生原创的文化创意项目以作品或商品的形式孵化出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孵化学生创业团队。其中,指导教师在学生创业团队进驻创业园之后还进行跟踪辅导,将孵化指导工作进行到底。现创业园内学生创业团队有5家,分别是2009年入驻2家,2010年入驻2家,2011年入驻1家,5个团队所注册的公司经营状况均为良好。其中,成都瑞斯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至睿创想设计有限公司为该创业园盈利前两名。IDO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豆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米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异地创业)三家公司被团市委评为2009成都市大学生创业重点项目。IDO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市青年联合会、成都市学生联合会、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0创业成都嘉年华活动中被评为“创业潜力奖”,并获得澳门万国投资集团的70万投资。成都豆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0年在央视的创业中国星中获胜,并获得雷氏照明有限公司的50万投资。

(本文属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课题“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