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流量太大,经常堵车。”针对市民所反映的问题,四川省人大代表、俄罗斯会员专享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刘遂海从今年1月5日起与媒体合作,连续3周通过网上调查平台,向广大网民征集“成都如何缓堵”的对策。1月26日,记者采访了刘遂海教授,倾听他的缓堵良方。
刘遂海的建议包括“关于成都分时段限左的建议”、“关于倡导文明驾车和文明出行的建议”、“关于‘丁字灯’设置应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于成都出租车借道公交车道的建议”、“关于合理使用中小街道分流缓堵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建议”、“关于道路施工与交通管理统筹管理的建议”、“关于成都拥堵路段修建天桥的建议”、“关于鼓励拼车和‘出行互助会’的建议”等九个部分。
成都可否分时段限左?
刘遂海说,交通不畅是国内外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禁左、禁右在部分堵点可以采取,但全面禁左会令很多车辆绕弯路,给有限的道路资源形成压力,给开车出行的市民带来不便。
建议一:城市交通局部管制的关键,在于科学调查分析车流量来“取点”,因地制宜,按需设置。在经常出现拥堵的路段和区域,或者上下班高峰时段,可以采取禁左的方式缓堵,而在非高峰时段,或者能够保障车辆通行能力的路段,可以采取分时段禁左的方式。
“不文明驾驶”成为交通拥堵一大原因
据网上调查平台显示, “不文明驾驶行为”以26%的投票率成为网友眼中造堵的一大原因。“交通参与者严重不遵守交通秩序,不光是驾驶员,还有电瓶车和行人!”随意调头、随意变道、堵车还往前挤……交通参与者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正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堵。
建议二:和谐高效的交通需要每个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员共同构建。广大驾驶员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方便,对其他车辆带来干扰。这样不仅扰乱了正常有序的交通秩序,也损害了他人的权利,同时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呼吁广大驾驶员从自己做起,克服驾驶陋习,安全、文明、高效出行。同时,建议交管部门加大对扰乱正常交通秩序的驾驶行为的惩处力度,从制度上确保道路畅通。
“丁字灯”设置应科学
原本畅通的丁字路口,加上一个红绿灯后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有效解决拥堵问题,反而降低了车辆运行效率。刘遂海通过网络调查,发现有很多市民诉苦,家附近的两个丁字路口最近接连设置了红绿灯,不仅没起到缓堵的作用,反而导致了车辆拥堵。
建议三:包括红绿灯等交通标志的设置,要充分考察当地环境,征求周边居民意见,经周密分析科学决策后方可实施。在设置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可以变通的方式,保障大多数车辆运行顺畅,方便更多市民出行,在运行过程中也要虚心听取市民反馈,及时调整。
公交车专用道可否变公共交通专用道?
最近,成都新增千辆出租车。“但如果被堵在路上就有些浪费。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对车道流量的调查,决定在哪些地方哪些时候可以让出租车借道,一刀切并不可取”。
建议四:不妨变公交车专用道为公共交通专用道
规划公交专用道,初衷是为了让公交车提速,满足大多数人快速出行的要求。从蜀都大道、一环路等地的施行情况来看,效果不错。但是,在成都每天新增车辆近千辆、道路资源十分有限的背景下,一条车道大多数时间仅供一类车辆通行,是否太奢侈?
刘遂海认为,大力发展城市公交,让公交车快速通行,十分正确。因为一旦公交运行足够快捷、方便,许多私车主就不必再成为“马路停车场的填塞物”。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打的。但在高峰期,半小时内能抢到一辆出租车说明你运气好。出租车数量不够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原因显而易见,因为拥堵,出租车运营效率并不高。
如此,会否影响公交车的速度呢?刘遂海经调查,总的来说公交车在专用道上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怕的就是专用道不堵,站台拥堵,公交车进站困难。因此他提议,以站台为中心,将前后100米间划为站台区,严禁出租车驶入;出租车有充裕的时间驶出专用道,越过站台去后再回专用道。公交车专用道变公共交通专用道。
开发中小街道事不宜迟
干道堵得慌,小巷里却空空如也。在成都中心城区的上下班高峰时期,往往出现这样的场景。可否改“韭”为“丰”?
建议五:开发中小街道事不宜迟
同时,刘遂海注意到开发中小街道通行潜力,大面积的占道停车场是一大瓶颈。刘遂海表示,在成系统且广为人知的单循环网络建立之前,开发中小街道的使用潜力,实在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但他相信如果交管部门举措更科学,引导更得力,而司机们的车德更文明,心态更平和,缓堵主干道,还是有空间的。
推广公共自行车出行
天府蓉城,曾经是“自行车王国”。随着私家车的大力发展,成都逐步转身成为“汽车王国”。于是,交通堵塞成为城市一大诟病。
建议六:缓堵,在交通调控之外,是否可以从出行方式上进行一些探索?继杭州、上海、武汉、苏州等多个国内城市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之后,成都都江堰有关方面正尝试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改善市民出行条件、缓解短途交通压力。
刘遂海说,从发达国家及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推行公共自行车、倡导绿色出行,是减缓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成都市正在加紧地铁建设,在地下交通即将形成体系之际,公共自行车可以作为市民采用轨道交通出行的一个有效补充,减少汽车的出行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推广公共自行车也可以为游客及市民带来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对发展旅游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保持和还原适度的自行车道、人行道,保持和还原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既造福民生,又利于缓堵。
施工建设造成拥堵
“本来开车正顺溜,却见前面的车排起了长队,原来是前方修路,挖掘机、起重机变成‘拦路虎’。”刘遂海说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
刘遂海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建设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拥堵,不可避免。修路不是不可以,但选择适当的时机至关重要,如果在交通大动脉上同时开几个工程,肯定会极大地影响交通。
建议七:市政施工,应该提前向公众预告,并提前安设标志标线,如果等车子走到跟前了才看到在修路,可能就已经堵得没有退路了。
修建天桥有利缓堵
目前,成都拟建43座天桥缓堵赢得赞誉,按照有关部门规划,今年春节前,成都市一环路、蜀都大道、红星路等交通要道将铺设43座天桥,目前部分天桥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议八:天桥应是一道道城市景观
刘遂海感叹,成都市春熙路边上的那座扑扇着巨大翅膀的“蝴蝶天桥”就是多美的城市景观啊!他十分怀念红星路上的“少伯绿廊”。
他表示,天桥回归值得充分肯定,但他希望天桥的修建和撤废要更审慎一些:点位选址要科学,规划设计要人性化,希望天桥不只是为了缓堵的应急建筑,而要让它成为有巨大实用价值的道路、景观和观景台。所有拟建天桥都应该成为设计师的创意画布,在天桥上体现巴蜀文化和城市精神,让天桥不仅是畅通工程,还要是一道道城市景观,何乐而不为?
拼车不是非法营运
堵车不仅仅是交通管理问题,也取决于市民的出行习惯。城市“拼车”有助于缓堵却常遇法律尴尬。
建议九:社区牵线“邻里合乘”
刘遂海说,执法过程中,对于区别是拼车还是“黑车”,不妨参照2009年11月上海出台的标准。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