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东汽中学废墟前 他传递奥运火炬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3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2008年07月20日06:3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本报《地震中成都人的那些事》栏目,仍将继续再现一个个普通成都人的地震故事。你可以来信来电,讲述你自己或是他人的故事,亦可点评本报推出的每一个“讲述”故事,发表感想。

  讲述者:陈秋实(22岁)

  身份:俄罗斯会员专享学生

  这是两次不同的奥运火炬传递。每一次,都带给陈秋实不同的触动。

  一次是在奥运火炬武汉站的传递。陈秋实作为奥运火炬手,奔跑在武汉的洪山广场上。那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在他心中凝聚成一种力量:“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奥运加油!”

  一次是在东汽中学的废墟前。陈秋实将奥运火炬传递给东汽中学的学生,让手握奥运火炬的学生找到了奋发的力量。

  在武汉,他传递奥运火炬;回到四川,他传递奥运精神,民族力量。

  携灾区学生梦

  他飞赴武汉传递奥运火炬

  从2001年开始,初中毕业的陈秋实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红色公益网站的创建。去年11月,他参加了奥运火炬手选拔,成为一名光荣的火炬手,将参加5月30日奥运火炬武汉站的传递。

  5月13日,陈秋实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者,取出积蓄捐款捐物,搬运物资,去医院照顾伤员……不经意间,已到5月26日,离奥运火炬传递只剩下4天时间。

  而这天,陈秋实选择了去江油。家乡受灾,看到满目疮痍的废墟,无助的眼神,他对临近的奥运火炬传递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兴奋。在江油的红庙村,陈秋实投入到了为孩子们搭建帐篷学校的工作中。这时,有消息传来,唐家山堰塞湖有可能泄洪,志愿者们必须返回。

  但陈秋实不想走。他想起曾在医院照顾过的一个都江堰中学生,这个地震孤儿最大的愿望是上学。“学校快搭好了,我得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激励他们学习。”

  黄昏,帐篷学校搭建完工。陈秋实给20多名初中学生上了地震后的第一堂课。他讲起那些在地震中表现坚强的孩子,讲起奥运,讲起体育明星,希望能够给这些孩子勇气。

  第二天一早,几个孩子手捧着从废墟中刨出的几本英语书,恳求陈秋实:“给我们上课吧,我们不能因为地震丢了书本。”孩子们坚定的眼神,让陈秋实想落泪。

  5月28日,陈秋实要回成都了。那些孩子知道他要去武汉参加奥运火炬传递,都围着他:“陈大哥,记得把火炬带回来给我们看看,让我们也摸摸。”这一路的叮嘱,伴随着陈秋实走完那条乡间小路。

  百年奥运梦,在这些经历大地震的孩子心中,是那么神圣。

  传递奥运火炬

  他在呐喊中感受力量

  5月29日下午,陈秋实飞往武汉。他想让所有人看到,经历了地震灾害的四川人依然坚强。他的行李箱里装满了牛肉干,豆腐干,茶叶等四川特产,这是他带给在武汉救治的地震伤员的礼物。传递奥运火炬,看望来自家乡的地震伤员,两件事在他心里同样重要。

  5月31日上午,武汉洪山广场。第64棒火炬手陈秋实热血沸腾,无比自豪。圣火点燃他手中的火炬,他开始奔跑。人群里爆发出阵阵呐喊:“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奥运加油!”那一刻,陈秋实觉得浑身是劲。他使劲向人群挥手,心想,他们会看到,四川人依然坚强。

  6月1日,陈秋实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将四川土特产送到了家乡人手中。“好好养伤,我走了!”那天下午,他带着奥运火炬飞回了成都。

  带火炬去灾区

  东汽中学废墟前传递奥运精神

  在武汉,陈秋实传递奥运火炬;回到四川,他要传递奥运精神和民族力量。

  回来之后,陈秋实带着奥运火炬去了绵阳,江油,德阳等地,去看望受灾的学生。他希望奥运火炬能带给他们快乐,让他们感受到奥运精神。

  于是,有了一场特殊的奥运火炬传递仪式,发生在东汽中学的废墟前。

  陈秋实带着奥运火炬来到德阳三中,这里安置着来自临近灾区的师生。天下起了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迎接奥运火炬的热情。学校的体育场内人山人海,跑道上站着20多名师生,正等着传递奥运火炬。其中不少人正承受着丧亲之痛。

  第一棒,从陈秋实手中往后传递。他看到每个人接过奥运火炬时,都用力握住奔跑着。他们面带笑容,自豪地注视着奥运火炬,这一刻,他们忘记了伤痛。离400米的跑道只有几米远时,火炬传递停下了。校长宣布,最后一棒的传递,将在东汽中学的废墟前完成。

  下午 ,两名东汽中学的小英雄负责最后一棒的传递,他们是薛峰和易小璐。

  从陈秋实手中接过火炬后,他俩含泪奔跑在废墟旁的路上。那1分多钟时间,很短,也很长。薛峰和易小璐举起火炬,对着废墟喃喃道:“陈大哥把奥运火炬带来了!我们会好好复习,考上大学,实现你们的梦想。”

  雨下个不停,三人久久伫立着。废墟前,那高举的奥运火炬,昂扬着向上的力量。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本报记者 蓝岚 袁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