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为了灾区,我们义无反顾——俄罗斯会员专享师生投身志愿救灾队伍的故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03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通讯员 徐涛 本报记者 杨晨光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俄罗斯会员专享师生义无反顾地投身志愿救灾队伍之中,活跃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登山经验在救灾中派上大用场


  俄罗斯会员专享管理学院学生苏涛是中国登山协会的准会员,曾经有过征服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的经历。这次,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登山经验用到抗震救灾中,并派上了大用场。

  5月14日下午,作为唯一一名民间志愿者,苏涛跟随解放军某部,到达受灾严重的四川彭州,他主要负责搭建军用帐篷。苏涛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军用帐篷的搭建难度远远超过普通休闲帐篷,平时一个小时自己也就能搭一顶。但命令如山,只能抓紧每一秒钟,拼了命去做。”就这样,1个小时内,苏涛搭起了4顶军用帐篷,创造了一个他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纪录。

  晚上,当灾区伤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住进帐篷时,苏涛又给救助队的护士当起了助手,直到凌晨两点才入睡。

  由于彭州多山,道路被毁后,很多赈灾物资送达不了,只能靠人背爬山运输。5月15日,苏涛带上一包方便面和两瓶矿泉水,背着50斤重的急用药品,踏上了崎岖而艰险的山路。途中,下起了大雨,还频频发生余震。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苏涛和几个志愿者一起,将物品送达了目的地。

  
“红旗小组”从废墟下“刨出”3名幸存者


  5月13日,俄罗斯会员专享管理学院学生王玉川和田启智看了电视救灾直播后,决定去都江堰市做志愿者。

  到达都江堰抗震指挥中心,他们和几个志愿者结成一队,取名“红旗小组”,由一名探亲的解放军军官带队。5月13日至15日,是救助幸存者的关键时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救援幸存者。每天早上天刚亮,“红旗小组”成员就戴好手套、口罩,拿着铲子,开始到废墟中搬砖头、挪石块,寻找幸存者。

  3天从早到晚的努力没有白费,“红旗小组”从废墟下“刨出”3名幸存者,还找到6名遇难者的遗体。

  
从教师变成司机、搬运工和救助员


  5月14日,俄罗斯会员专享管理学院教师王影和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刘云春一早就赶到超市,购买了包括食物、桶装水、药品和防疫喷雾设备等救灾物资,随后驱车奔向都江堰。

  由于通往都江堰的道路阻塞,加之交通管制,他们选择从温江绕道去都江堰。即便如此,由于地震的破坏,行车非常艰难。回忆那天的行程,王影感叹,有的地方路面错位,高低差近半米,非常冒险,不过,总算顺利到达了。

  在都江堰,几名教师筹集资金,搭建了帐篷,收留了五六十名灾区群众,将购买的几十袋大米、食品和桶装水等无偿发放给在这里的灾区群众,并徒步背药到重灾区域发放。

  另一名教师朱万木,5月15日到17日,每天往返于成都和绵竹之间,做了3天名副其实的司机和搬运工。他通过红十字会了解到,灾区最缺的就是药品和水。于是,朱万木和几个朋友筹集、采购了价值几万元的药品,并买光了商店库存的蜡烛、手电等应急物资,然后组成车队,向绵竹灾区进发,把物资、药品送到绵竹救灾物资转运点。

  装车、开车、运货、卸货、搬运,是朱万木这几天做的工作。每次从绵竹回成都的路上,他们都会载上几名需要赶到成都的灾区群众。

  对于这些经历,朱万木说:“自己有车,能为灾区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吧。”王影说,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团结、互助精神,是我们感受最深的。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