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中国旅游报】成都世运会提供体旅融合鲜活样本

文:何小东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 来稿单位审核:杨春霞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8日

2025年8月19日刊出的《中国旅游报》第3版评论版,刊发我校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师何小东撰写的时评文章《成都世运会提供体旅融合鲜活样本》。


原文链接:https://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508/19/content_105080.html


原文如下:


成都的实践证明,体旅融合效果绝非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场景重构实现的乘数增长。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近日在四川成都举办。当“竹梦”火炬串联起三星堆的古蜀光芒、兴隆湖的粼粼波光,点燃全球体育爱好者的热情,全球目光再次聚焦成都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这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不仅承载着“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激昂乐章,更悄然掀起了一场城市与体育共生共荣的文体旅融合热潮。


成都世运会通过体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世界级体育盛会赋能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这场盛会折射出的发展理念与战略布局,值得深入探讨。


作为非奥项目盛会,世运会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包容性与多样性。它打破竞技体育的藩篱,架起全民参与的桥梁。连日来,成都的大街小巷、山水之间弥漫着运动气息。成都以世运会为契机,生动诠释“赛在城中、城在赛中”的共生逻辑——当各类体育活动从专业赛场走向街巷、公园、湖畔,体育便不再是城市的“附加项”,而成为城市肌理的自然延伸。


成都的实践证明,体旅融合效果绝非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场景重构实现的乘数增长。城市空间被赋予新功能,消费场景持续拓展延伸,“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演变为全民热潮。今年,成都市举办承办的国际和全国性高水平体育赛事预计将超80项,力争实现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迈上800亿元新台阶,而“成都票根优惠打卡地图”2.0版等创新举措更将“小票根”转化为撬动消费市场的“大杠杆”。这种由“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本质上是对城市IP价值的深度挖掘。


成都世运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成都对“产城人融合发展”逻辑的精准把握。成都世运会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将“流量引力”转化为“城市能量”的卓越能力。当社区运动会走进百姓生活,当攀岩馆客流量攀升,这意味着体育正在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尤其是攀岩等新业态的爆发式增长表明,小众运动通过赛事窗口可以完成大众化蜕变,有效提升城市经济活力。


这场盛会启示业界,体旅融合的深层密码在于构建“赛事—城市—居民/游客”的共生循环。“世运有礼成都等你”暑期消费季以及配套推出的百个精品消费新场景的联动,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时尚。当外国游客刷境外银行卡乘坐地铁、在春熙路享受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赛事经济与国际消费的共振已然形成。当运动员及国内外游客在武侯祠感受三国风云、体验蜀绣竹编,体育的激情与文化的厚度完成能量交换。离境退税商店与市内免税店组成的服务网络,将赛事的“高光时刻”转化为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恒久光芒”。


面向未来,如何放大“后世运会”效应?建议从以下三个维度着力: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借鉴“成都造”机器人护航世运会的经验,构建智慧体旅融合管理系统,实现赛事预约、线路规划、消费结算等全流程数字化;二是深化跨界联动,推动景区与体育俱乐部共建训练基地,开发“运动主题研学游”等产品;三是完善政策配套,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旅融合领域,特别是支持民营机构参与赛事运营和内容创作。唯有如此,才能将短期赛事红利转化为长期发展势能。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望,从大运会到世运会,恰似两面镜子映照出成都的发展智慧。当五洲健儿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时,这座城市也在同步书写着转型升级的答卷——用体育精神凝聚城市气质,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机遇,用创新思维突破“路径依赖”。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