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关注世运会】接力“大运” 为梦奔跑 我校留学生王馨宁担任成都世运会第44棒火炬手!

文:月雅婷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6日
月雅婷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今天(7月26日),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拉开帷幕。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举行火炬传递,从三星堆古蜀之光到璀璨金沙,从熊猫基地生态家园到武侯祠三国华章,再经三苏祠东坡雅韵,最终抵达兴隆湖领略公园城市的万千气象。6个站点,120棒火炬手,连接起成都从文明起源到现代未来的发展脉络。


王馨宁火炬传递全程视频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我校马来西亚籍留学生、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王馨宁作为第44棒火炬手,从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赵海伶手中接过象征和平与友谊的世运火炬,再传递给川北大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国良。短短几十米的传递,连接了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和国际青年的不同篇章。



“从科学家、运动员到网约车司机,甚至马来西亚人熟悉的成龙,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传递火炬。作为一名马来西亚籍留学生能参与其中,我感到无比幸运!”完成火炬传递后,王馨宁向记者分享了她对“开放中国”的切身感受——“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盛会的参与者。”



接力“大运” 为梦想奔跑


2023年7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办。火炬传递在最后一个点位成都大运会主体育场东安湖体育公园传递时,我校老挝籍留学生莫晓岚作为第109棒火炬手接力传递圣火的画面此后在学院大屏幕、公众号上反复播放,大学入校后的王馨宁想象着有一天她也能高擎火炬,拥有自己的传递时刻。


成都世运会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世界运动会,也是继成都大运会后,中国西部地区再次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


了解到招募世运会火炬手的信息,王馨宁立马主动提交了申请。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入选几率渺茫。但是一通陌生来电惊喜了那个下午:“王馨宁同学,恭喜你成为成都世运会火炬手。”


她本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但聊天框里编辑好的内容最终被她删除了。她打算提醒他们当天准时观看火炬传递的直播:“我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surprise!”


作为一名大学生火炬手,王馨宁明白,身上的责任重大。


她提前一个月每天早上起床后空腹做有氧运动,傍晚做力量训练,争取以最佳的状态迎接世运会的到来。“我认为火炬手传递的不仅仅是火炬,更是成都世运会口号‘运动无限,气象万千’所体现的和而不同的体育精神。”


王馨宁15岁时开始学习武术。武术在2009年高雄世运会作为邀请项目首次亮相,将首次成为成都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武术设散打和套路两个分项。王馨宁的妹妹也一直在学习武术中的套路分项,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马来西亚国家队。“我们都非常期待这次成都世运会中的武术项目。”



成大 我的第二个“家”


“在成大,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高中时,王馨宁对视频拍摄剪辑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在校媒积累了一些作品。毕业后,通过机构的介绍,她了解到成大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社会评价好,学校环境优美,面向留学生的政策友好。“父母都很支持我来中国留学,他们希望我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和家人审慎决策后,她向成大投递了申请。


九月份,被录取的王馨宁奔赴了自己的梦想之地。


从3000多公里外的马来西亚来到陌生的成都,王馨宁内心十分忐忑。班主任冯宇冰的话驱散了她心头的担忧:“你们可以叫我Mommy,我希望你们能把我当作在中国的家人,有任何困难都可以跟我说。”遇到出入境问题,冯老师都会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有比赛的机会,冯老师总会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甚至这一次抓住机会成为成都世运会火炬手,也是因为冯老师的鼓励。“我以前是一个瞻前顾后,很害怕出错的人,没有她的指导,我可能没有勇气突破‘舒适圈’。”


王馨宁还在大一时加入了国际学生助理团,负责筹办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的大型活动和协助接待来校交流考察的外国来宾。2023年,为了筹办国际艺术文化交流节上展示的马来西亚特色小吃椰浆饭,早上6点半,王馨宁就开始和朋友们一起备菜、炖煮。“椰浆饭收获了中国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感到很开心。”


适应成都当地食物口味,于王馨宁不成难题。王馨宁很快就爱上了川菜“重麻重辣”的味道,“这里的食物太好吃了!辣子鸡、串串香、火锅……”留学的第一年,她长胖了十斤。“不过我现在吃火锅还是只能吃微辣。”


但四川话对她来说却是融入本地的一大挑战。作为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王馨宁常常被食堂阿姨们默认为中国人,“孃孃”们习惯性地用四川话和她说话,语速稍微快一点她就听不懂了。在成大学习和生活的两年时间里,身边的老师、同学常常用四川话交流,她逐渐发现了四川方言的魅力。她经常主动向他们学习发音和惯用语,慢慢地学会了讲四川话。在吃到美食时,王馨宁还会感叹一声:“巴适得很!”


王馨宁的视频作品《“歪果仁”邂逅青神竹编》


是摄像机 也是“火炬”


王馨宁自小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来中国留学后,她发挥专业优势,用短视频讲述来华留学故事,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她参与拍摄的《丝路上的新蓉青年》《“歪果仁”邂逅青神竹编》在多平台展播,还在多项赛事中获奖:第四届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短视频大赛优秀奖、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全国优秀奖、熊猫记者短视频大赛二等奖。


“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拍摄中国非遗青神竹编时,王馨宁被制作者的匠心震撼了。青神竹编传承人殷氏父女和负责制作龙身骨架的刘师傅合作,挑战制作一条长达99米的竹编中国龙,此前,他们已经通过一条80余米长的竹编中国龙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选竹、锯竹、开片、摆料、切割、折弯,每个步骤都必不可少,而且需要制作者极大的耐心。王馨宁说,“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国非遗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今年7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互免签证协议正式生效,两国人员往来享30日的免签待遇。听到这个消息后,王馨宁很高兴:“这意味着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


她说,非常希望马来西亚人能来成都观看世运会赛事,在宽窄巷子、玉林路等地方,感受成都安逸的慢节奏生活,“沉浸式”体验川剧变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的是,成都世运会的门票千万不要扔掉,中国兴起了‘票根经济’,比赛门票在很多餐厅、景点能有优惠折扣。”


成都世运会火炬手的任务结束后,王馨宁将继续投入到成都世运会志愿者的工作中,成为一名“小青椒”。她说:“我期待以手中的摄像机为火炬,在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时,传达友善与热情,把中国故事的火种,向世界传递。”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