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至1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举行。成都世运会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世界运动会,也是继成都大运会后,中国西部地区再次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我校派驻世运村工作人员53人,遴选学生志愿者563人、志愿者领队7人。此外,在棍网球与极限飞盘国家队中,我校各有8名学生入选正式及候补名单,将身披国家队服出战世运会赛场。
传承大运基因,赓续血脉精神。在世运会大幕将启前,新闻中心采访了志愿者、运动员及领队老师代表,记录他们的选择与期待、备战与成长。这不仅是一场属于世界的运动盛会,更是一次青年与城市、使命与梦想的深情对话。

传盘无悔 为队伍增色
毛权 体育学院2022级休闲体育1班 代表中国队参加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团队飞盘
2022年,我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申请选修课程时,我注意到了飞盘运动,便想试试。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这项运动团队协作的魅力,加入了学校飞盘队。
得益于飞盘队指导老师古成龙的悉心指导、团队成员的互帮互助,我与飞盘的羁绊逐步加深。2024年4月份,成都世运会飞盘集训队进行第一次选拔。那时,我接触飞盘不到2年,没有想过自己能够代表中国参加世运会。年底,我代表中国队参加了世界飞盘锦标赛,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大学生飞盘联赛总决赛冠军,这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加入国家队的想法开始生根、发芽。此后,我日复一日的晨跑、健身、训练,一刻都不敢松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的名字出现在了飞盘国家队入选名单上。
入选国家队只是第一步。此后,我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世运会备战训练,一共进行了3次集训。前2次分别是在清明节和劳动节期间,时间较短,主要是进行团队的磨合训练。5月底,我开始在成都体育学院进行第三次集训。集训期间,我每早六点起床晨跑,接着进行体能训练,下午三点至六点进行飞盘技能训练,吃完晚饭后又和教练探讨战术、对手分析,直至晚上十点才结束。如此往复,训练的每一天都无比忙碌且充实。
本次备战世运会最大的挑战是我的技术问题。在队伍里,我担任的是主控盘手的位置,赛场上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传盘选择。若因技术不够全面,也极有可能导致传盘失误。因此,我非常珍惜集训中每一次的飞盘训练,力争在高强度训练中做到每一次的高效判断、精准传球。
此时,站在家门口的比赛现场,我的内心既忐忑又兴奋。希望我能够在世运会赛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不留遗憾,为团队作出更多贡献,向世界展现出中国飞盘队的独特风貌!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张艺馨 体育学院2023级体育教育专业3班 棍网球国家队队员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这是我的微信签名,也是我与棍网球故事的缩写。
大一刚听说棍网球——这项需要手持带网长棍,通过传接、带球将球射入对方球门,融合了跑位、传接与控球技巧的对抗性团队运动,我觉得新奇,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在球场,从最基础的对墙训练开始,到进行持杆运球、捡地滚球、传球、射门等练习,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会各练一个小时。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渐从“跟着练”的新手成长为主力球员。
今年6月中旬,我收到了国家队的入选通知,成为16人名单中的12名主力之一。我知道,这是中国首次由国家体育总局组建的棍网球国家队,意义非凡。入选后,我和队友们的生活几乎被棍网球填满。每天上午、下午各三小时的训练,由教练带领,快节奏、大强度。与之前的训练方式不同,教练特别注重细节,从持杆运球、射门、地滚球姿势到跑位站位,都要求精益求精。在之前的十人制比赛中,我主要负责中场防守,而在此次世运会的六人制比赛中,我需要全攻全守。不仅如此,新队伍的战术配合也颇有挑战,我们需要不断磨合、赛后复盘、重复练习战术套路和反复演练等。
于我而言,伤病也是一道关。去年10月,我的半月板和十字韧带同时损伤,每走一步路都很艰难。我一度想过放弃。然而,在夏春秋教练和队友的鼓励下,我咬牙坚持,跑不了,就练习手上技术、射门。半年低谷,我想清楚了坚持棍网球的意义。在后面的冲绳、澳大利亚比赛中,我戴着膝盖护具、贴着肌贴上场,珍惜每一次机会。现在,我的膝盖终于恢复了八成左右。
“伤痛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身体更好地相处,也学会了在伤病面前调适内心,与自己和解。”
面对即将到来的世运会,我期待自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未来能向日本、澳大利亚等亚洲强队看齐。同时,通过这次比赛,我希望自己能为为成大、为中国棍网球打下一块地基,让这项小众运动更好地发展。

与学生并肩奔赴一场“青春之约”
臧要强 体育学院分团委书记 学生志愿者领队老师
这一次,作为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志愿者教师领队,我不只是组织者、协调人,更是200多名青年志愿者身边最坚定的“同行者”。我感到幸运,更感到被信任。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让我全力以赴、事无巨细、守护好队伍的召唤。
我常说,志愿服务不是学生去完成某个“规定动作”,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场价值实践。我们本次团队共有201名志愿者,由我和另一位老师共同带领。
前期面试中我们已经梳理出竞赛语言类与通用类志愿者的基础划分,后续我们将协同场馆方进一步细化岗位分布。与此同时,我们安排了礼仪、安全、语言、应急等多轮培训,注重通识素养,也强调岗位专业,确保每一位志愿者上岗前都“心中有数、脚下有底”。
除了技能培训,我更关心学生的状态与情绪。天气炎热、节奏紧张、任务复杂,我和同事们在物资、住宿、搬运、电力等各个环节都提前打点,确保队员们能全身心投入服务。小白龙搬运行李、宿舍保障电力空调……这些不是“加分项”,而是“基本盘”。
每天我都会前往志愿场地走一圈,和每一组学生聊聊天,晚上再进宿舍坐一坐,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想法、难处。这种常态化的陪伴,也慢慢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体育,不只是比赛,它更是一种语言。而志愿者,是这场“语言传递”的中继站。他们既是运动员的引导员、观众的讲解员,也是成都这座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你们的一言一行,展现的是志愿服务的温度,也是成大乃至成都的温度。”
赛事终有闭幕,但志愿精神不会谢幕。我期待这群青年在这个暑假,拥有一段属于他们的青春纪念,也为未来人生注入一份从容自信。而我自己,也将在这段征程中收获更多管理经验与教育智慧。

成为学生们的坚实后盾
曾倩 计算机学院团委书记 学生志愿者领队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赛事,也是第一次担任大型赛事的志愿者领队。接到学校选派通知时,我特别兴奋,终于有机会弥补错过大运会的遗憾了!
此次,我和体育学院的臧要强老师共同带领201名学生志愿者服务于青龙湖射箭馆中心。学生志愿者们根据场馆需求进行分配,设立小组长并统一安排到岗。
目前,学生志愿者们正在进行通识培训,涉及英语能力、外交礼仪、医疗急救等相关知识。待他们返校备勤后,还需根据场馆要求完成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
由于青龙湖射箭馆大部分是户外场地,暑期的炎热天气是对志愿者毅力与责任心的双重考验。我提前提醒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告诉他们锻炼机会的难得,及时调整心态也是成长的“必修课”。另外,我也会为志愿者们做好应急药品的保障,并根据天气动态灵活调整志愿服务时间。
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服务+体育”的模式能让学生们在服务中练能力,在体育里悟精神,培养一批既懂奉献,又明拼搏的成大学子。我期待他们能像大运会志愿者一样,用专业服务赢得好评,延续大运精神,在服务世运会期间全面成长。

用镜头记录盛会 用热爱践行担当
陈柏烨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建筑学专业1班 学生志愿者
“传承大运精神,绽放世运光芒。用志愿服务彰显青年担当,以青春热情书写成都华章。”这是我为世运会志愿服务做出的郑重承诺。
还记得第一次了解世界运动会,是在翻阅公众号时被一张赛事海报吸引。起初我以为它涵盖了传统奥运项目,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世运会独具特色——它聚焦于如美式橄榄球、飞盘、棍网球等非奥项目,这些小众但具观赏性与技术含量的体育竞技,打破了我对主流体育的既有认知,也让我对即将在成都举办的这场世界盛会充满期待。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尤其欣赏世运会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和城市文化交融,那是城市空间与体育精神交汇最直接的体现。
报名成为世运会通用志愿者,对我来说是一次弥补遗憾的行动。2023年我刚入学时,错过了参与成都大运会的志愿服务,一直心存惋惜。如今能参与到世运会中,为这场世界级赛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倍感珍惜。此前,我已多次参与马拉松、全国橄榄球系列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获得过“优秀志愿者”表彰,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与应急处理能力,也让我对通用志愿者岗位所需的灵活性和协作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因如此,我希望能在世运会中迅速进入状态,完成各项任务,不负所托。
我期待在这个夏天,在成都这片充满活力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并肩携手,共同为世界运动会贡献青春力量,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中外交流不止于课本
周秭怡 斯特灵学院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中外)专业2班 学生志愿者
“愿以奉献为墨,热忱作笔,在志愿长卷上书写‘达则兼济’的担当。”这是我为即将到来的世界运动会志愿服务写下的寄语。作为俄罗斯会员专享的学子,能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这场在家门口举办的国际盛会,我满怀热忱,倍感珍惜。
在志愿者遴选面试时,面试官问我:“如何迅速与外国友人沟通交流?”作为一名斯特灵学院学子,我结合自己在中外交流中的切身经验,谈到尊重文化差异、注重非语言表达、理解对方表达习惯等技巧。我的回答获得了考官的认可。其实,无论是语言表达、团队协作还是应急应变,志愿服务的背后,是一个人处理多重关系的综合能力,而这,正是学校和学院着力强化的“软实力”。
在我看来,志愿者不仅是赛事运行的服务者,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引导、每一次得体的表达,都是对城市文明和大学精神的呈现。我希望通过这次世运会的志愿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志愿服务成为我走向更大世界的平台,成为他人眼中值得信赖的“中国青年”缩影。
世运会临近,我将继续按计划参与志愿培训,学习世运会相关文化与应急技能,在课程与志愿之间保持良好节奏。我也期待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伙伴结下友谊,与国际友人擦出交流的火花。

赴世运之约 “我”是文化的传声筒
杜欣宇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3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 学生志愿者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当我在报名页面下按下确认键时,脑中想到的正是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作为俄罗斯会员专享新闻中心记者团、校团委宣传部、校通讯站的干事,我始终相信:用镜头记录、用文字书写、用行动传递,才是我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在这场汇聚全球青年、融合多元文化的世界运动会中,我希望自己不仅是一位志愿者,更是文化传播的传声筒。
我最早是《成都发布》和《看度新闻》等成都本土媒体上了解到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的消息。那时我脑中不禁浮现出大运会开幕式上,那片蜀绣青黛的山河、那座科技与文化交织的东安湖场馆群……成都,有底气再一次拥抱世界。
而世运会更吸引我的,是它与奥运不同的“灵魂气质”:极限飞盘、飞镖、定向越野……这些小众而有趣的项目背后,隐含着对个体自由、自然环保与文化多元的尊重。当这场体育嘉年华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徐徐展开,我希望我能走进现场,用自己的努力,让这场盛会被更多人看见、听见、理解。
我是累计志愿服务超100小时的认证志愿者,我曾在校园迎新中接过一封封新生的来信,在图书馆活动中引导老人完成数字点读,也曾在马拉松现场为跑者递上一瓶水。正是这一次次亲身经历,让我明白,服务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志愿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身份。用双眼传达信任,用语言传递尊重,用行动赢得理解。志愿者的每一次接待、每一次指引,都是一次跨文化的即时翻译。
2025年的盛夏,当世界聚焦蓉城,我希望成为那个在人群中挺身而出的人。用热爱丈量赛场边界,用微笑回应世界语言。世运之约,我,已就位!

用青年的热度 传递成都温度
唐君瑶 影视与动画学院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班 学生志愿者
作为一名学习影像叙事的青年,这一次,我将以通用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2025年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的服务中——这不仅是我人生里程碑的一页,更是一次跨文化使命的承担。
我曾参与第九届中国动画学年会、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第十一届亚洲电影年会等多个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也在《金沙神鸟》儿童剧的项目中投入过一线执行。这些不同维度的服务经历让我意识到:志愿不仅是协助和执行,更是一种主动的对话与文化链接。在亚洲电影年会中,我负责接待来自《人民日报》《封面新闻》等媒体单位的前辈,也在他们的工作节奏中学会如何精准高效地表达与协调。那时我就明白,文化使者的角色远不止翻译,更是一种价值的传达者。这份“文化转译”的经验,也将成为我服务世运会时最重要的内核。我希望自己能像“文化的神经元”,连接、传导、放大这场盛会中的每一个文明细节。
为了世运会的志愿服务,我放弃了暑期原有的旅行安排。有人觉得可惜,但我却认为这是一次人生难得的历练机会。我相信,投身这场重大事件的洪流,本身就是当代青年最有力量的回响。我很幸运,大一就能遇见这样难得的机会,也很感恩家人和朋友的全力支持。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世界共赴这场文明之约。”我将持续提升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多任务统筹效率;在服务中,我也将不断用镜头记录、用语言联结、用笑容传递中国青年的专业与热忱,记录这场城市的高光时刻,为世界送上一份属于成都的温度。

用行动为城市形象添砖加瓦
赵子苒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班 学生志愿者
我的志愿服务起点可以追溯到高中,那时我担任校运会的裁判助理,虽然只是一次校内活动,却让我明白了组织协调与细节把控的重要性。进入大学后,我参加了多个学生组织,参与过多项宣传工作,也磨炼出较强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比起纸面经验,我更珍视这些现场“磨出来”的感知力。我始终相信,志愿服务的本质不是流程执行,而是在每一个微小细节中体现出“保障者”的温度。
报名世运会志愿者,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通用志愿者岗位。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它需要真正能吃苦、能沟通、能协调的多面手。我希望能在多样的岗位需求中,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撑起服务的一块砖。
面试时,我遇到一道关于应急处理的情景模拟题:如果现场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你会怎么处理?这让我意识到,服务大型赛事,绝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事”,更是在突发状况中体现判断、协同与责任。
世运会期间,我最想实现的目标,不是获得多少赞誉,而是在服务中真正成长。我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在团队中学会沟通与协作;我也希望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和灵感,补齐自己的短板。志愿服务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学习,它让我看到了“我”之外的世界,更让我明白,每一个平凡的志愿者都在用行动为城市形象、国家形象添砖加瓦。我愿意,为这场文明之约,全力以赴!

参与世运会 回馈“第二故乡”
柳玥言 斯特灵学院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中外)专业1班 学生志愿者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来自福建,成都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早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就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2025年世运会将在成都举办,这让我对这所城市和未来的大学生活多了一份特别的期待。今年3月,我通过学校的宣传报道,对世运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独特性”和“融合性”,这是世运会最吸引我的地方。多元的体育项目代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体育文化,拓宽了我对竞技体育的认知。不仅如此,世运会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盛会。“体育搭台 文化唱戏”,世运会计划将大熊猫、川菜、蜀绣、川剧变脸等天府文化元素融入赛事期间的开闭幕式、运动员村体验等活动中,使其成为向世界展示成都、展示中国的“金名片”。
我曾获成都马拉松“优秀志愿者”、俄罗斯会员专享“十佳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累计志愿服务近300小时。能以志愿者身份服务这场家门口的世运会是我回馈“家乡”最有意义的方式。因此,“暑期留蓉”这一报名条件并未削弱我的参加意愿,反而使我更加坚定,我将其列为暑期计划的第一项,将个人实习、旅行等计划延后。
我期待能在世运会的志愿服务中学习到大型赛事的运行逻辑和志愿组织机制,收获实战经验,同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热情与担当!

学以致用 行以致知
罗荣凤 外国语学院2022级英语专业2班 学生志愿者
什么是世运会?它涵盖了哪些项目?起初我并不了解。通过百度百科、公众号的科普文章,我得知这是它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是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员展示体育技能的舞台,并且,它将跑酷、轮滑、无人机竞速等非奥运项目带到大众的视野中。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学生,我果断报名了志愿者,我非常希望能在此类国际赛事中发挥专业能力,学以致用。
面试前,我将中英两版自我介绍背诵得滚瓜烂熟,提前准备了多个可能抽到的问题,例如“志愿者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志愿服务中遇到突发情况应该怎么办?”,等等。我反复排练,直至回答流畅无误。面试时,为了在有限的面试时间内突出自身优势,我展示了专业四级的英语水平,介绍了自己在成都大运会期间担任语言志愿者、学校国际交流周中担任专家随员的经历,我向面试官说明自己也曾受过赛事礼仪、急救等的培训,获得了他们的一致认可。
即将步入大四,这个暑假原本是我实习的黄金时段,但面对世运会志愿者这一难得的机会,我更期待能从中锻炼、巩固专业能力,行以致知。因此,我将其视为一次特别的实习。
作为志愿者,我将直接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运动员,深知语言能力及文化素养皆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希望自己不仅能够帮助外来者理解本地的文化习俗,也能向世界传递东道主的包容与热情,为世运会的顺利举行出一份力!